十三行2      

圖片:【野樂茶】與【小甜蜜】於八里十三行博物館上架販售。

 

 

下午三點,陽光隱沒於雲層背後。

 

面對著淡水河入海口,十三行博物館是一棟鯨魚抽象線條造形的現代建築物,拾階而上的觀景台稱作「鯨背沙丘」,地面舖著一塊塊長條木板,觀景台別無多餘裝飾,鯨背上只有一間迷你咖啡店及台北港方向吹來的強風。

 

然而這棟現代線條造型的建築卻是北台灣最重要的考古學博物館。

 

因為送貨到十三行博物館,所以有機會眺望海口的風景。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八里頂罟村。根據十三行博物館的講法,「十三行」由來,乃是因為清代,曾有商行十三家在此聚集,稱為十三行庄,因此在十三行庄發現的遺址,就稱為十三行遺址,不過也有學者表示,「十三行」可能來自原住民語言的音譯,即原住民稱呼該地的名稱。

 

上個世紀六零年代左右,考古學家在此地發現了大量的先民遺物,包括陶罐、土法煉鐵失敗所遺留的殘渣、史前人類骸骨等,考古挖掘過程,確定此地有兩個文化層的重疊,上層則是近代的漢文化層,下層的是赤褐色網紋硬陶文化層,也就是今日慣稱的十三行文化層,此文化層從二千三百年前到漢文化出現為止,是北台灣史前文化的重要代表文化之一。

 

依據十三行文化層考古探坑的發現,這些先民的陶罐,均為含細沙的紅褐色夾砂陶,高溫火候燒製,質地堅硬,並帶有手工紋飾,此外,雖然也發現大量的煉鐵殘渣與礦石,但鐵金屬需高溫方能冶煉,在從未發現煤炭及煉鐵爐等冶煉工具的情形下,無法證明這個聚落內的先民擁有煉鐵的技術;不過,遺址不乏瑪瑙珠與玻璃手玦等文物,這些文物乃來自島內其它地區的族群或南洋,可見此處與外地往來頻繁,推測為當時北台灣重要的貿易或交易地點。

 

十三行博物館內,那些陶罐、鐵渣、玻璃器物,凝結住了往日先民的生活。

 

謝謝此次十三行博物館協助【野樂茶】、【小甜蜜】在文化商店的上架,而更感謝的是,十三行博物館為我們保留住那條通往智慧軌跡的時光隧道。

 

我們思索著河左岸的文明,思索著時代。

 

多年後的未來,這裡會多了一個新的文化層,他們將看見我們的什麼?

 

 

  考古探坑1  

圖片:考古探坑。 

 

貝塚3  

圖片:十三行文化層的的貝塚。 

 

赤紅色的鐵渣  

圖片:十三行遺址挖掘出來的鐵渣。

 

素面陶罐1  

圖片:十三行遺址,素面陶罐。 

 

素面陶缽  

 圖片:十三行遺址,素面陶缽。 

 

素面陶盤  

圖片:十三行遺址,素面陶盆。  

 

拍印紋陶罐  

圖片:十三行遺址,拍印紋陶罐。  

 

圈印紋陶瓶  

圖片:十三行遺址,圈印紋陶瓶。   

 

雕花陶罐  

圖片:十三行遺址,雕花陶瓶。

 

單把圈印紋陶罐  

圖片:十三行遺址,單把圈印紋陶罐。  

 

雙橫把陶罐  

圖片:十三行遺址,雙橫把陶罐。  

 

人面陶罐  

圖片:十三行博物館的鎮館之寶,人面陶罐。   

 

arrow
arrow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