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DSC02126.jpg 

圖片:茶改場魚池分場位於日月潭貓囒山上,擁有台灣碩果僅存的鍚蘭式紅茶工廠。

 

 

 

斯里蘭卡位於印度半島的東南方,舊稱鍚蘭,鍚蘭在當地語言的意思為「光明富饒的樂土」,或「輝煌之城」,1815年開始的英國殖民時期仍稱作Ceylon1948年脫離殖民統治獨立,1978年正式改名為斯里蘭卡民主社會主義共和國。

 

錫蘭紅茶的名字便源自斯里蘭卡的舊國名「錫蘭王國」。

 

十九世紀初期,斯里蘭卡進入了英國殖民統治時期,原本島上的主要的經濟作物是咖啡,但因1865年咖啡鏽蝕病的感染導至島上咖啡死亡殆盡,重創當地的咖啡產業,剛好1867年蘇格蘭人詹姆士泰勒(James Tayolr)自印度引進大葉種的阿薩姆茶樹,首先在康堤山坡試種,自此紅茶在這裡落地生根,也漸漸地取代了咖啡;而不管咖啡和紅茶都需要大量的勞動者,當時英國人引進了大量南印度泰米爾人從事勞力工作,即便到了今日,採茶人力仍以泰米爾女人為主。

 

除了殖民時期紅茶產業發展的歷史淵源,建立了出口導向的市場,要成為世界主要的紅茶產地,還是需要具備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條件。

 

斯里蘭卡是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溫攝氏28度,四季如夏,只有乾濕季之分。

 

因為接近赤道陽光直射,每當西南季風帶來的印度洋豐沛水氣被島上的中央山脈擋下形成雨水,丘陵與山坡等地理位置便在雲霧潮溼的條件下構成了一處處的茶園,以海拔高度區分,中央山脈的茶園分成1200公尺以上的高地紅茶,1200公尺到600公尺的中海拔紅茶,600公尺以下的低地紅茶等三個茶園區塊,山脈東部地方於7月下旬至8月下旬採摘,西部地區於2月上旬至3月中旬採摘,但基本上因中央山脈的海拔高度夠,斯里蘭卡全年均可採摘紅茶。

 

一百多年來中央山脈已發展出六個主要產區,這六個產區包括:烏瓦(UVA)、烏達普沙拉瓦(Uda Pussellawa)、努瓦納艾利雅(Nuwara Eliya)、盧哈納(Ruhuna)、康迪(Kandy)及迪不拉(Dimbula)等,而栽種的茶樹已多由中國茶樹與阿薩姆茶樹配種而來。

 

當地意思「光明之城」的努瓦拉艾利雅位於山脈產荼城市的中心,年平均降雨量2000毫米,海拔高度1889公尺,屬於高地茶系,Silver Tip等級的努瓦拉艾利雅紅茶為銀白色,選用一芯一葉的嫰芽製成,量少質精,價格為正常BOP或BOPF等級紅茶的十倍,是斯里蘭卡品質最好的紅茶;至於烏瓦地區的紅茶知名度則最高,該地紅茶大都以碎葉形式製造,風味強勁口感厚實,帶有玫瑰薄荷香氣,由於英式紅茶大都添加牛奶或糖,所以大受國外歡迎,也是鍚蘭紅茶外銷的主力。

 

近年來台灣積極推行在地「特色化」運動,這種特色化運動鼓勵地方產業多采多姿發展,茶業也感染到這種活力氣氛,然而可惜的是百花齊放的同時,卻未由國家統籌建立起產地認證及分級製度,反而由地方各行其是。

 

目前台灣的特色茶令人眼花瞭亂,居然多逾43種,但充其量其實也不過就是六大類;分級制度則有文山包種茶的梅蘭菊竹四級、松柏長青茶的松與柏兩級、鹿谷農會的五朵梅花朵數分級、桃園龍泉茶的龍數分級,這麼凌亂的分級系統,恐怕只有參加茶葉競賽的茶農才搞的清楚了。

 

但消費者不是最重要的嗎?

 

若最重要的消費者辨識體系沒有建立,台灣就算有一百種地方上的分級制度,也仍然等於沒有分級制度。

 

在斯里蘭卡,紅茶被當地人稱作「偉大的工業」,種植紅茶並不是一兩個茶農的事情或單單地方的事情,而是該國重要的經濟命脈,實際上斯里蘭卡的紅茶年產量卅公噸,是印度以外世界第二大的紅茶輸出國。

 

這個「綠色的伊甸園」與台灣一樣均為島嶼國家,同樣是季風型氣候,二者在地理環境上都有中央山脈,主要的茶區集中於山脈及週邊,紅茶產業也由英日等殖民者帶動,然而,斯里蘭卡因國家主導,推動產地認證及品質分級制度而順利地與國際市場接軌。

 

這正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地方。

 

 

鍚蘭式紅茶工廠.JPG

 

圖片:茶改場魚池分場,鍚蘭式紅茶工廠的外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