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好茶堂有機農場 407.jpg 

圖片:名間鄉松柏嶺的茶農李清林先生。

 

 

從三號國道名間鄉交流道下去,穿越市區前往松柏嶺的途中,才發現松柏嶺茶區的遼闊,這裡屬於中海拔高度的茶區,茶園與茶園間綿延相連,車子沿著名松路直行,在進入受天宮牌樓前右轉,往松柏嶺遊客服務中心的方向而去。

 

今天所要拜訪的茶農是李清林先生。

 

在我們認識李清林先生前,對他的印象來自於好茶堂有機農場的部落格,這個部落格是李先生的兒子李澍慶紀錄家中茶事的地方,李澍慶今年21歲,仍在大學唸書,他是這個世代典型的農家子弟,即父母務農,但因自己熟悉電腦的操作方式,便透過網路讓家中經營的茶園對外發聲。

 

我們據此得知李清林先生的茶園已取得台灣有機農業生產協會(TOPA)的認證。

 

李先生的住家與製茶所在一起,極為傳統的茶農家庭格區,客廳牆上高掛著兩面木製扁額,那是他於民國96及97年連續榮獲台灣區鹿鳴有機農產品運銷合作社春季有機烏龍茶特優級評鑑的得獎紀錄。

 

就跟松柏嶺大部份的茶農一樣,李清林先生栽種的茶種多元,包括軟枝烏龍、金萱、翠玉、四季春等等都是茶園的主力茶種,目前除了參加成功大學假日有機農夫市集,主要的生意模式建立在與盤商的交易。

 

紅茶佔自營茶葉生產比重的35%。

 

李清林先生的紅茶商品是「蜜紅茶」,也就是市面上所謂的蜜香紅茶,採用小葉種台茶12號金萱為材料。

 

其實小農主意在這次的台灣紅茶商品企畫案中,原本一開始設定的目標是大葉種台茶18號紅玉,然而期間經過我們的接觸調查與了解,才慢慢地發現以金萱茶種製作紅茶原來也是本地茶農的普遍現象,再加之印度大吉嶺紅茶也採用小葉種茶樹為材料,這兩件事,讓我們對自己原先的想法是否失諸偏頗,而忽視商品面向的另一種可能產生了懷疑;然而不管大葉種或小葉種紅茶,制式地區分誰優誰劣並無道理,食物最終仍需回歸美味的本質,好吃才是王道,我們最後決定親身探訪,以口腔味蕾接觸茶湯的感覺來評斷金萱紅茶的價值。

 

茶農家的待客之道正是喫茶。

 

李清林先生泡茶的工具是茶碗與茶匙。

 

他將茶葉放入碗後即刻以熱水沖泡,金萱紅茶的茶湯是金黃色的,並不符合一般人所謂「紅」茶的印象,他以茶匙舀出茶湯後進行分杯的動作,我接過茶後只覺得這杯茶帶有清香,茶湯入喉後自然地產生蜜甘口感……。

 

真正好的食物並不需要複雜的介紹,透過單純的飲食過程便可明白水準所在。

 

席間除了溝通彼此對茶的想法,大概都在喝茶、品茶吧,原本就是這樣,此行最重要的目的還在於參觀茶園,所謂的自然農法或有機栽培農法,坐在這裡聊天能夠認識到的頂多是片面,幾杯茶水的時間一過,在李清林先生的招呼下,我們坐上了他的小卡車,開始進行茶園現場的巡訪。

 

李清林先生的茶園面積約七公頃,分佈於松柏嶺的東西兩側。

 

過了松柏嶺遊客中心,小卡車進入僅容一車寬度的茶香步道,七星陣地公園不遠處便是他西向坡的茶園了。

 

即使事前我曾透過圖片資料了解有機栽培農法下的茶園面貌,但直到此刻親眼目睹,仍會對這片茶園感到稍微訝異,原來茶樹叢與茶樹叢間的一行行走道全都長滿了雜草,而且這些雜草幾乎與茶樹等高,如果不是事先知道這裡的農法,恐怕難免會誤以為這是一處荒廢的茶園吧。

 

西向坡茶園的自然生態豐富,除了不知名的清脆鳥叫聲,茶葉上四處可見昆蟲的足跡,包括毛蟲、蝴蝶、瓢蟲、蚱蜢等不同生物,共同構成了一幅生氣盎然的田園畫面;瓢蟲是蚜蟲的天敵,一隻瓢蟲可以吃掉幾千隻的蚜蟲,在大自然的食物鍊上算是典型的生物防治法,李清林先生的茶園可以不使用農藥的原因,乃建立在環境中自行發展出來的積極循環機制。

 

 

好茶堂有機農場 311.jpg

 

圖片:松柏嶺西向坡的茶園,茶樹間的走道長滿了雜草。

 

好茶堂有機農場 320.jpg

 

圖片:有機茶園裡有著多樣性的昆蟲生態。

 

好茶堂有機農場 429.jpg

圖片:有瓢蟲處自有蚜蟲,有機茶園內的食物鍊是最好的生物防治法。

 

 

「噢,你來看,這就是浮塵子,透早時整個茶園裡面四處都是。」

 

隨著李清林先生的指引,我開始留意到茶葉嫰芽部位附著的一隻小昆蟲,他所稱謂的浮塵子就是小綠葉蟬,眼前這隻小綠葉蟬體長約2厘米,真是小到很容易忽略掉牠的地步,李清林先生表示,他的紅茶之所以帶有甘甜蜜香的原因,便在於小綠葉蟬吸吮茶樹嫰葉後產生的作用,這也就是茶農間常說的「著涎」。 

 

顯然地,李清林先生並不以滿茶園的浮塵子為患,他喜形於色的表情似乎在說這是自家茶園有機栽培農法實施成效卓著的證明。

 

 

好茶堂有機農場 339.jpg

 

圖片:正在吸吮茶樹嫰葉汁液的小綠葉蟬,體長僅有2厘米。

 

好茶堂有機農場 437.jpg

圖片:小綠蟬吸吮嫰葉後,葉緣呈現卷曲枯褐現象,但這卻是蜜香的來源。

 

 

「我的茶園在這裡很好認。」

 

車內,李清林先生提及自己的茶園極好辨識,因為實施有機栽培農法多年,茶園的雜草與生態讓其與附近茶園比較起來顯得更為豐富獨特,這算亂中有序,他在言談之間對於自己茶園的管理方式頗為滿意自豪。

 

相對於西向坡茶園地勢的小幅起伏,東向坡的茶園傾斜坡度頗大,緊緊相連的茶園呈現出類似梯田般的面貌。

 

松柏嶺是南投實施有機農法茶園最密集的區域,目前實行有機栽培農法的茶農已有十多人,僅以東向坡來說,70%的茶園面積均已使用這種農法,因為茶園間具有鄰接性,往往仍停留於慣行農法的茶園施用農藥便會產生空飄污染情形,因此茶園除了要建立隔離帶,茶農與茶農間協力同工的共識才是有機農法得以在這種大地區成立的更重要條件。

 

李清林先生今年52歲,從祖父輩開始,算算百來年的時間,三代均經營茶園,至於實行有機栽培農法則是七年前的事了。

 

我們走進一塊帶狀的茶園,這處茶園的金萱茶樹相當幼小,從茶苗買入後種到土裡,至今只有三個月的時間,這些小茶樹必需費時三年長為成株才能進行採收,我注視著地下的土壤,很明顯的土質是顆粒粗疏的紅土。

 

「田地長不好一定有它的原因,所以要用觀察的方式來找到根本之道。」

 

為了要保護大地,李清林先生採用「自然農法」來管理茶園,初期遭受到的蟲害問題讓他非常頭痛,也曾因為椿象的危害導致茶園受到全面性的損失,幾乎沒辦法採收,不過他並未灰心,依舊以不抓蟲的方式讓環境演進成一個自然平衡的生態,再漸漸地從中找出最有利的方法。

 

實行有機栽培農法最慘烈的階段莫過於前三年,因為常久以來,茶樹已習慣於受到農藥的保護,當農人撤離了這層農藥防護網,茶樹便需開始自行面對環境的適應壓力,這個調整會有過渡期,而一旦渡過了這段時間,茶樹對昆蟲的侵害便會產生「抗體」,他認為自己的茶樹現在會那麼強壯便是因為獲得了免疫力。

 

這就是對大自然的信心。

 

他不認為噴灑農藥就是治理害蟲的好方法。

 

 

好茶堂有機農場 351.jpg

 

圖片:李清林先生的茶園土質是粗質粒的土壤。

 

好茶堂有機農場 388.jpg

圖片:小葉種,台茶12號金萱的外觀。

 

 

 

站在松柏嶺東面向陽坡的茶園,李清林先生指著右前方的一處尖塔,告訴我那是進入此地的門戶-高速公路名間交流道,而正前方的開放的視野隱約可見山脈的模糊線條,那個方位是合歡山與奧萬大。

 

「當初會想到實行有機農法的原因,除了茶葉生意越來越難做了,價格差又要面臨激烈競爭,我想藉由有機栽培農法的方式經營茶園,進行市場區隔,當時我算是比較早進入這個領域的茶農;此外,我一直覺得茶葉的農藥問題很嚴重,許多茶農為了顧及茶葉外型及消費者偏好,往往大量噴灑農藥來維持茶葉外觀,但每一種農藥的結構不一樣,對人體的傷害也不同,有些對人體傷害或許眼前沒有那麼明顯,長期累積的結果,不論人或大地都會造成很大的傷害。」

 

像是所有這座島嶼的農人所共同面對的宿命,李清林先生最後說的這段話一直浮印於我的腦海,僅管從事有機栽培農法曾經考慮到市場競爭因素,然而,在施行上卻不能把關係到生計的茶園當作實驗場簡單視之,若非出於良心與對土地的熱愛,一個農人很難堅持有機認證所需的三年時間。

 

農藥濫用問題一直在這片土地存在。

 

這是我們農人的亞熱帶憂鬱。

 

或許需要更加把勁才行,站在茶農李清林先生旁邊,我看往他眺的遠方,只待天氣更加晴朗便可眺望合歡山,那會是遲早的事情,台灣的農業在一群有心人的努力之下,終究會呈現出如此壯闊的景緻。

 

 

好茶堂有機農場 397.jpg

 

圖片:松柏嶺東向坡的茶園彼此比鄰,因為坡度較高,遠觀具有梯田的感覺。

 

好茶堂有機農場 464.jpg

 

圖片:天色略暗,已看不見遠方的合歡山了,但仍可清楚識別近處李清林先生的茶園雜草叢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小農 的頭像
    小農

    小農主意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