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野樂茶】太極茶包,包裝形態打樣之一。
打樣,就是對包裝設計有個模糊的想法,想要再具體一點,於是打個「樣子」出來看看可不可行,打樣的過程會測驗到包裝的實用機能、形態美感、相關精緻度的細節,因此會在材質與結構上,不斷嘗試錯誤,開發可能。
打樣,並不是一次兩次的事,或十次廿次的事……。
完成棉布茶包的標準形態,並建立有機棉花進口抽絲織造整製等生產線後,這項商品取得了包材生產的安全與穩定性條件,我開始正視棉布茶包的包裝問題。
首先想的是陶罐,把棉布茶包全部放進陶罐裏確實可以阻隔空氣接觸,然而一方面,陶罐是【野樂茶】「陶冶」系列的包裝方式,應用於散茶商品,此時重複欠缺新意,另一方面,茶包輕巧方便,與陶的重量也有隔閡。
其後又測試其它材質,包括鋁箔袋、紙罐、鐵盒、竹木、有色玻璃……等,這些做法都是換湯不藥,就算隔絕空氣的機能性可以補強,也先不論結構形態,但棉布茶包的柔軟特質在包裝中是消失的,我也非常不喜歡茶包凌亂地擠在一個空間裏,一點都不美,對我來說,每個茶包都有來自產地的生命,他們值得好好排放。
不滿意與無頭蒼蠅狀態一直維持著,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無它,只因我一直想用外包裝密閉的機能性來取巧,迴避不知如何處理的內包裝而已,於是棉布茶包不免失去個性,就是一個團球狀的茶包。
要認真說起來,只要有心,想做的人都做得出棉布茶包的對嗎。
棉布茶包的包裝設計,該如何從在地文化中吸取生命的力量,建立識別?
儘管我常常告訴自己,我早晚會做出來的,但這次,實在不清楚這種黑暗狀況還會有多久,只覺得每天醒來都有壓力。今年春節後,事態才出現轉折。
我在松柏嶺看見阿公那個年代傳下來的紅茶包裝方式,這個包裝方法,先將本地傳統製程的條索形紅茶裝入厚的大塑膠袋,裝滿卅斤後綁緊,再套入白色薄的布袋中,最後以「茶工夫」的旋繞技巧包綁。這件事給我兩個啟發,紅茶本身乾燥後的基本彈性,仍足以應付這種包裝的壓力,沒那麼容易折斷,其次,棉布茶包可以應用這種貼身的方法來處理內包裝,重點是那層包裝材質要薄,要能阻絕空氣,而且不會產生食安問題。
因為方向對了,這回打樣不到十次,就有了「就是這個」的感覺。
包裝看起來像人偶在恣意揮舞,帶有動態與文化韻律,演練著茶工夫。
然後,也想到朱銘大師的「太極」。
圖片:【野樂茶】太極茶包,包裝形態打樣之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