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梨山有機茶園全貌,前臨大甲溪,背靠佳陽大山,茶園具有獨立性。
通往茶園的山路兩側坡地已被開發利用,鋼管做成的籬架攀附著水梨與蘋果樹的枝條,頭頂上都是粉嫰繽紛的花朵,摩托車快速前行時,我們必需俯身低首才能避免碰撞,遇到山路過彎,張欽兆先生偶爾要一腳觸地才能保持車身平衡,宛如水彩畫的果林,充滿了春之魅力。
彎撓的山徑甫過,摩托車上到一座兩百五十公尺長的吊橋,抵達大甲溪對岸的沖積扇後,摩托車再穿越一小片果園,整個視野就開朗了,張欽兆先生神采飛揚地說,他這處茶園是梨山唯一的有機茶園,也台灣海拔最高的有機茶園。
茶園為完整的長方形,以石頭短牆井然有序地隔成九小塊,茶田間長了幾棵蘋果樹,我詢問他栽培的茶樹品種,他回答只種青心烏龍。
早春低温,茶樹剛吐出少許芽嫰,我走進茶園,發現茶樹叢下的雜草長得很短潔整齊,一層層鬆軟重疊的有機質覆蓋於礫黃壤土之上,茶園的海拔高度為一千八百公尺,灌溉用水引自佳陽大山的原始森林。
為何整片茶園給我欣欣向榮的感覺呢?
因為覺得懷疑,我開口請教張欽兆先生,我以前見過的有機茶園產量都很少,這處茶園是否也有這種情形,他說,這要看管理,他不覺得有機栽培的產量會少,即使以往梨山地區受到天候影響,很多慣行農法的茶園產量縮減,但他的收成量並沒有太大變動,有機茶園的產量極為穩定,產量也未必會少於慣行農法;而針對這個現象,早期中興大學為他的茶園進行土壤及水源的分析,均未發現施用農藥及化肥,他是經過許多次反複的檢驗確認,才能取得有機認證的。
有機栽培的產量未必會比慣行農法少……,我想著這件事。
茶園旁挨著一棟兩層樓的建築物,那是張欽兆先生的製茶所。
在台灣要取得有機茶的認證,必需具備兩個先決條件,即茶園必需符合水源及土質等有機檢測標準,此外要以專用於有機茶的設備進行生產,這處製茶所內的設備就通過有機認證,張欽兆先生是梨山地區唯一的有機茶農,因此茶葉均不假他人之手,都在這處製茶所生產,生產完畢,再用流籠運出,但他在梨山聚落外圍還有一處製茶所,那條生產線用來幫助其他茶農代工,並非有機等級。
站在製茶所的位置,前方是大甲溪的上游,群山擁簇,很多栽培果樹的山坡斜度頗大,相對於此,這片茶園的地勢就很平坦。
我詢問張欽兆先生,為何會想要從事有機栽培。
有機茶最建康了,他說,廿多年前,台灣的農民學習以農藥與化肥的管理方式栽培農作物,大家共同的想法是追求產量,尤其溫帶型氣候的梨山,山坡上密集的果園極易遭受病蟲害,很依賴農藥,那時候他在梨山販售農業資材,把化肥及農藥賣給果農。
梨山果園的開發規模很大,他在這塊市場裏工作順利,而此時台灣的有機農業剛剛萌芽,他瞭解到化肥對土壤酸化的影響,也開始販售有機肥料,在那幾年的推廣過程中,尤其看見許多果農因使用農藥而傷害身體,這方面的事件持續地衝擊著他,內心慢慢地形成了一些想法。
一直等到1998年,他終於決定結束掉販售農藥的工作,在梨山找到現在這塊土地,從此展開了有機茶農的生涯。
進入製茶所,外面的白光從窗口透射進來,茶季尚未來臨,一個個竹篩子疊放在架子上,製茶所顯得空盪盪的,他帶我參觀製作烏龍茶及紅茶的設備,他說這套紅茶標準生產設備,包括他在內,整個梨山只有兩套,他已經做了五年紅茶了。
我問他,那當初怎麼會想做紅茶呢?他回答,他是梨山第一個做紅茶的茶農,六年前他到中國,有個機會跟當地的茶業同行交流想法,他發現當地的消費者有暑夏喝烏龍茶,秋冬喝紅茶的情形,這種市場狀況反映出中國消費者重視養生的態度,讓茶飲進入生活輔助健康是很好的想法,這件事開啟了他對紅茶的研究。
參觀完茶園及製茶所,我們又騎上摩托車,沿著原來的山路回到對岸。
圖片:梨山有機茶園全貌,以石頭短牆區隔為九小塊,中後方位置為製茶所。
圖片:前往茶園,必需穿過一條二百五十公尺長的吊橋,汽車無法進入。
圖片:有機茶園中長了幾棵蘋果樹。
圖片:茶園的海拔高度為1800公尺,是台灣海拔最高的機有茶園。
圖片:茶園引用雪山山脈佳陽大山的泉水灌溉。
圖片:茶園土質為黃壤土。
圖片:茶樹走道間的雜草生長狀況。
圖片:有機茶園栽培單一茶樹品種青心烏龍。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