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野樂茶】阿里山紅茶,SGS368項農藥檢驗報告,均未檢出農藥殘留。
1968年,台灣農藥的使用量低於全國耕種面積的1%,1985年,台灣農藥的普及率已達到全國的100%,農藥與化肥等現代工業化學的運用,可以在短短的廿年間快速成長,簡言之跟當時國家全力導向經濟發展的政策有關,這種政策思惟偏重於國民生產毛額的數字經濟,那是一個追求生量產極大化的年代。
不過,經過近半個世紀以來的農耕運作,人們逐漸發現工業化學對於台灣農業的遺害遠遠超過當初的想像與控制範圍,包括土地污染、生態破壞、病蟲害的抗藥性、農產品的藥物殘留等等,一些原本無法理解的疾病及土壤劣化,慢慢地被證實跟農藥與化肥的泛濫有關;這些社會成本,必需全體國民攤提。
農藥與化肥,主要使用於除草、除蟲、除菌及輔助農作物生長,其廣泛地使用於本土農業,茶葉也無例外,這種我們稱之為慣行農法的栽培過程,確實存在著農藥殘留的問題。
當然台灣茶葉栽培的農藥及化肥使用情形,乃肇因於1970年代整個農業政策的指導,也有其時代背景,茶農本來就是跟著政策走的,但從1986年台灣開始推動有機栽培,截至2012年底,有機栽培佔全國農地面積0.6%,雖跟歐盟的5.5%仍有一段距離,但改變茶園管理的農法,去提昇農產品的品質,擔當生產者的責任,已在越來越多的茶農間形成討論。
我們必需去鼓勵這些茶農。
而最實際的鼓勵,就是跟他們交易合作,協助他們處理有機栽培成本較高及市場販售壓力的問題,讓更多的茶農可以安心地投入這個農法的領域。
這是正向的循環。從事生產需要思考到道德,消費者健康及友善土地是我們首要的關切重點,但其實踐,必需與具備同等理念的有機茶農攜手。
這正是我們的道德交易。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