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6464  

圖片:茶包帶來方便,但決定茶好不好喝的關鍵,在於茶葉

  

 

 

1908年,美國紐約的茶商湯姆士・蘇利文(Thomas Sullivan)為了推廣茶葉,將茶葉分為一小份一份的單位,再裝進絲袋裏,寄給客人試喝,這個做法的原意是想以小包裝來節省樣品的成本,並利用絲袋的材質,襯托出茶葉的高級,但客人收到樣品後,因為說明書的語意不清,對使用方法產生了誤解,便將小茶包放進茶壺直接沖泡,客人在使用過程裏感到非常方便,很讚決定向他購買茶葉,不久,客人收到了寄來的商品,打開一看,大失所望,原來這批茶葉依舊是散裝形態,並非小茶包,這當然引起了抱怨與退貨的小插曲,但經此風波,茶包就陰錯陽差的被發明出來,其後,客人希望商品的售價能再低一點,湯姆斯・蘇利文便將茶包的材質改為紗布。

   

茶包是茶葉商品的重大發明,商品的機能性概念吸引著很多人的注意及改良,這也導致茶包的材質與形狀歷經多次的變化,其改良的著眼點不外乎減少材質浸入熱水產生的味道,及讓茶汁的釋出獲得更好的效果。

  

1930年,美國波士頓商人威廉・赫曼森(William Hermanson)發明抗熱紙纖維茶包,並申請專利,1953年,英國的約瑟夫.特雷(Joseph Tetley)洞察到這項設計的商機.他以棉紙茶包為基礎進行大量生產,讓茶包的成本更低,生產速度躍進,1964年,有無數細孔的高滲透功能紙茶包被成功地開發,從此以後,如何讓茶包更「夠味」,成為設計的思考重點,隨著科技進步,諸如網狀的尼龍不織布 (PP)、保特寶抽絲(PET) ,玉米纖維(PLA) 等塑化材質茶包,陸續引進了這個產業。另一方面,要提昇茶包滋味,沖泡中的茶葉需有足夠的伸展空間,才能有效釋出茶質,同時更為了吸引消費者目光,茶包的形狀不斷變動,較常見者為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甚至德國人發明雙室茶包,這是一種沖泡後撐漲開,袋底會呈現W形的茶包,運用立體空間的概念,三角錐形茶包也被設計出來了。

  

蘇利文的動機,就跟台灣現在許多的茶農一樣,為了找尋茶葉出路,會主動寄出小包的茶葉樣品給客人試喝,但因為包裝上的意外之舉,不小心發明了茶包。

  

茶包是一種實用的設計,省時省事,便於攜帶,容易沖泡,解決了消費者喝茶時會遇到的問題,因此時至今日,茶包的年消費量佔世界總茶葉量的23.5%,歐美國家的佔有率幾乎都在八成以上,尤其英美兩國均超過96%,英國是世界的紅茶大國,平均一天用掉了一億三千萬個茶包,這個消費者易懂易用的商品,已發展出龐大的產業規模。

  

對於遵循傳統沖泡茶葉方式的消費者來說,用茶壺沖泡茶葉,包括投茶量、時間規範、使用的水質、觀察茶色等調製的細節及步驟,具有養成創造力的優點,泡茶的氣氛也能觸動個人思惟的想像力,茶包則少掉了這份優雅的感官訓練,儘管這是事實,然而社會形態變遷,不同的場合有不同的生活節奏,一個上班族想把整組泡茶用具拿到辦公桌上也太困難了,在辦公室喝茶包是比較合理的享受。

  

咖啡與茶葉是世界的兩大飲品,但當即溶式與濾泡式咖啡商品在咖啡界出現,與其說茶包正對其它茶葉商品發動戰爭,還不如說茶包正以進化的機能,悍衛茶葉市場的領地,茶包是茶葉商品的豐富與擴大,沖泡茶葉與使用茶包可以互補,並行不悖,事實上喜歡喝茶的消費者分的很清楚,沖泡茶葉與使用茶包對生活提供什麼不同的價值,茶包帶來方便,但真正決定茶好不好喝的關鍵,在於茶葉。

arrow
arrow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