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GQ7跨頁  

圖片:從黑金剛花生到黑金剛花生糖,嘗試的是一種深化的設計。

 

 

 

 

第一次接觸黑金剛花生,是在雲林縣元長鄉。

 

冬日,雲層很低很厚的陰天,我跟農民蹲在田邊,看著採收機往返田畝兩側,刺骨的東北季風在田間刮動,遼闊的花生田是一片青黝黝的色彩,採收機後頭尾隨著七八名婦人與小孩,她們撿拾採收機掉下來的花生,補貼家用,不久,一輛小卡車開進田裏,將花生載走。

 

農民就地撿起一顆花生,剝開花生殼,將覆有黑色皮膜的生豆放在掌心,示意我吃看看,我咀嚼了幾口,感覺生澀,但很新鮮,他忽然問我,要不要靠近一點看看,我說好,起身,跟著他後面跳進田裏,然後就像被催眠了般,走進了強風中的粗獷風景……,從土質、水源、陽光等產地因素,到物種、製程、農業工具等鉅細靡遺的生產條件,不知不覺開始埋首研究黑金剛花生,等到發現自己一頭栽進了黑金剛花生的世界,時間已經過了兩年。

 

我喜歡吃花生,但決定將黑金剛花生商品化的動機,在於農人的土直樸拙與洋溢於採收現場的生命力,冬季的村落,不管是廣場或馬路都曬著花生,那種鮮明溫暖的色澤,是土地獻給人們的美好禮物。

 

再次來到元長鄉,我告訴花生農,打算把黑金剛花生做成禮盒,花生農慎重其事地交待,你懂設計,一定不會有問題的,只要花生做的大包又便宜,會很好賣。

 

我懂他的善意,市場上的花生商品都是這個形態,大量採購原料,節縮成本,從事價格競爭,但這不是我想將黑金剛花生商品化的初衷,況且市場上的商品推陳出新,淘汰的速度很快,只靠一個包裝設計,實在不足以跟那些商品有效區隔,也難以跳脫比價的結果。

 

就像是一隻無頭蒼蠅,我每天都煩惱地尋找著堅實的「設計」立足點。

 

隨著黑金剛花生上市日期逼近,那時我進行了一個「徵求一份說真話的試吃報告」的網路募集活動,可能是基於說真話」的認知,活動結束,試吃者大都忠實地回覆心得,並提及試吃品中的部份花生有破損帶砂、污穢、太小等缺點,但其實寄出去的每份試吃品,明明已挑得比市場上的花生漂亮了不是嗎,我看著大同小異的試吃意見,想著品質

 

黑金剛花生商品化的最終階段,變更了既定製程,改採兩道人力工序篩選,也就是花生烘炒完成,先由一位工作人員剔除破損污穢的劣級品,接著第二位工作人員再將沒篩檢出的次級品挑出,製程調整後,黑金剛花生幾乎都保有三到四粒花生仁,品相碩大飽滿,乾淨整齊,吃起來爽脆可口,外觀與風味均成了有價值及有設計性的內容

 

隔年,黑金剛花生的商品化進入新階段,在土庫鎮發展出黑金剛花生糖,新商品繼承了帶殼黑金剛花生的設計經驗,保留住的黑色皮膜被當作核心的識別元素,並且從火候蘊藉的焦糖香氣及花青素的微妙苦感取得滋味特徵,後來這項商品進入香港市場,當地人覺得極其特殊,稱之為「黑魔術」。

 

實際上,在黑金剛花生發展之初,我並不是那麼有把握,有信心的,那年黑金剛花生禮盒上市,春節將至,我每天忙碌地趕貨出貨,但偶爾沈思,年後旺月結束,這項商品將面對不可預測的市場變化,內心非常不安,過年前一週,我接到了通路洽談合作的第一通電話,通路告訴我,這件商品的完成度很高,她很喜歡。事隔數年,我仍經常詢問自己,是這通電話改變了黑金剛花生商品的命運,或黑金剛花生的設計方法,改變了傳統花生定型化發展的命運模式,這項商品在通路上架不久,我又接到第二通與第三通電話,當我對於未來尚感猶疑,黑金剛花生已自行走出了一條路,建立小規模的市場基礎。

 

從黑金剛花生到黑金剛花生糖,嘗試的是一種深化的設計。

 

並不只是包裝的表現,更重要的是去發掘觸動消費者內心關乎食物本質的印象與味道,讓其成為設計的一環,那些會被記住的內容,賦予商品生命,使原本樸素的農產品產生無窮的發展潛力,這樣的設計並非出自個人式的機智雋永,而是源於時代的需要,我想,就算沒有我,這種花生商品遲早還是會出現吧

 

arrow
arrow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