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粉圓-2014第二季  

圖片:【趣消暑】台灣山粉圓通過SGS398項農藥檢驗無農藥殘留報告

 

  

 

山粉圓是一種具有野性的農產品,很容易生長,以前台灣的山坡地或路邊均可看見,但近年來隨著土地開發,這項農產品越來越稀罕了,市場上的山粉圓幾乎都來自中國或印度等大規模生產的國家,台灣山粉圓因生產成本而淪為弱勢邊緣。 

 

生產成本往往是跟生產體制有關的一個問題。 

 

今日台灣的農業生產為小農體制,除了先天上可供耕作的土地面積狹小,政策上土地公平分配的價值思考,市場因素也深化了台灣走向小規模生產的體制。 

 

台灣於上個世紀七零年代,因為外交關係受挫,國家勢力消沈,再無力量做為農產品輸出的後盾,於是從日治時代以來,原本傾向大規模計劃經濟的農業產銷方針被打破了,主要的輸出品如蔗糖、香蕉與茶葉莫不如此,1983年《台灣省製茶業管理規則》廢除,便是整個局勢丕變的縮影,自此茶農可以設立家庭式的製茶間,添置生產設備並販售茶葉商品,不再只是茶菁原料的供應者,這件事反映出國家退出農產品對外市場輸出的主導地位,於是「還茶於農」,讓農民自行決定生產方式與內容,自行承擔利益與風險。 

 

國家轉為輔助者或協助者角色,乃「你種我賣」的產銷秩序的改變,台灣農業進入了「自產自銷」自行負責的時代,相對於過去,對外貿易需要談判能力及外語溝通,農民在這方面的能力偏弱,農產品的販售流通很自然地集中於國內市場。

 

現今的台灣,每戶農家耕作的土地面積都不大,完全無法跟國外農場動輒上百公頃相比,譬如美國農業乃以大規模面積的農場做為生產基礎,栽培的作物則以小麥或玉米等單一農作物為內容,以粗放式採收方法降低生產成本,但單一農作物的生長環培極易發生病蟲害,並發生土地貧瘠劣化,從而美國農業結合了農藥及化肥工業,甚至發展出基改作物,簡單地說,美國式農業跟農藥使用管理很難脫離關係,這是因果相扣的生產結果,單一作物大規模栽培的農法雖然降低了生產成本,卻也形成藥物殘留與消費者健康風險的問題。

 

台灣跟美國這類國家的耕種基礎逈異,倘若要套用農作物大規模生產的模式,無論如何是不可能取得成本優勢的,我們與其思考如何整併田地,擺脫成本居高不下的困境,還不如另闢蹊徑,去生產出具差異性與品質的農產品。

 

而農法是基本區別,自然農法與有機農法的思惟在於人與土地的良好互動,台灣有機栽培的田地面積僅佔0.6%,就算農業進步的歐盟也不過5.5%,這既是未來的趨勢,也能有效的進行商品區隔,花蓮富里鄉的羅山社區、宜蘭三星鄉的行健社區、南投埔里鎮的桃米社區等,就以農法的一致性取代作物的單一性,當地農民的耕作面積小,但從社區角度思考生產活動,放棄農藥及化肥的栽培,運用多樣性作物種植及季節輪種的方法降低病蟲害,共構田地與環境的有機生態,這些農產品健康安全,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然後,觀光客也來了……。 

 

生產基礎的歷史演變,決定了我們走上另一條路。

 

土地是食物的容器,裝滿了各式穀物與漿果,物種的多樣性顯現出台灣土地的豐富與深度,我們必需為本土山粉圓與瀕臨放棄的農作物,找回栽培及復興之道。

 

 

arrow
arrow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