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青心烏龍  

圖片:藉由種子栽培的青心烏龍會發生品種風味的異變

 

 

 

在台灣茶葉的歷史上青心烏龍一直是本地眾多茶樹的一項重要的品種,這個品種曾在兩個時期,幾乎佔了台灣栽培面積的五成

 

首先是引入期十九世紀中葉,福建武夷山小葉種青心烏龍剛被引進台灣,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1914年,根據當時總督府殖產局的調查,青心烏龍的栽培面積佔全台的49.1%,其後又因品質優異而被選為四大栽培品種,到日本殖民時期結束,都是台灣全力推廣的茶樹品種戰後,另一個茶樹品種青心大冇,因具有廣泛的適製性,可供膨風茶、綠茶及紅茶運用,才取而代之

 

其次是復興期,1974年農林廳於鹿谷設立「高級茶生產專業區」,1975年在鹿谷舉辦首屆的「凍頂烏龍茶比賽」,將茶葉導入國內市場,鼓勵茶農製作台式烏龍茶,青心烏龍成為製作烏龍茶的指定品種,全國再次廣為種植,1993年農林廳調查,青心烏龍重回昔日盛況,佔有49%,這個栽培傾向一直延續到今日

 

台灣的青心烏龍來自於福建武夷山不過,今天人們所說的台灣青心烏龍跟當初福建武夷山的青心烏龍,因為茶樹栽培過程發生過品種性質的變異,事實上已經不同,而成為台灣珍貴獨特的品種。

 

大抵上說茶樹的栽培,有透過種子的有性栽培及扦插壓條無性栽培兩種,藉由種子繁殖的的茶樹,授粉狀況容易發生雜交,極易產生變異,也就是產生新的基因,即使種子源自於同一棵茶樹,但透過果實種子繁殖,成長後的風味性質跟母株可能會不同,變異的茶樹成了新品種,這種茶種通稱作「蒔茶」「菜茶」,這也是最原始的茶樹栽培方法相對的,農業技術進步後,茶樹開始施用扦插壓條培育,這種方法可以讓子株嫁接出母株的風味,保持茶樹性質的穩定

 

播撒種子及扦插壓條乃互為作用的農業栽培方法,通常在研發新品種階段,會有不同茶樹品種雜交的培育過程,此時必需運用種子的有性栽培方法,但當一個新品種被證實為優良,值得推廣,便會成為母種,以扦插壓條的方法無性繁殖出新的茶樹,穩定取得茶樹的風味品質,栽培出大量的茶苗

 

台灣茶葉的扦插壓條技術,是在日本殖民期才開始發展推廣的,這個時期前,茶樹的栽培方式均為人工播種,易言之,自從青心烏龍在台灣落地生根,其實每一年,品種的風味與性質都在不斷地改變,一直變異

 

從引進台灣開始跨越半個多世紀的「蒔茶」過程,直到日本殖民期,青心烏龍的性質才算穩定下來,才算定型,成為品種意義上的本土茶樹

 

1990年代,中國福建及東南亞國家為了製作台式烏龍茶,從而開始栽種青心烏龍茶樹,只因品種的風味性質不同了,其引入的來源地乃是台灣,卻非福建的武夷山,就是這個道理

 

arrow
arrow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