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雄.JPG  

圖片:野樂茶鶯歌燒上的茶山景緻,是由陳敏雄先生手繪完成的。

 

 

 

製作野樂茶的過程中,最快樂的地方莫過於因為「風土誌」的想法,讓很多彼此並不認識的人,在信念性質的東西下結合並一起工作,這種合作型態有別於傳統的企業組織,一開始誰也不認識誰,但這群朋友們卻在信念中持續互動。

 

野樂茶乃架構在包裝形式與實質內容這兩項特點上,其實質內容由紅茶的製作者陳冠正先生與李清林先生負責,他們由傳統一芯二葉的標準等級出發,為我們研製出了台灣最高等級的芯芽紅茶,而包裝形式方面,先後加入的有鶯歌燒製罐職人李宗麟先生,手繪美術的創作者陳敏雄先生,執行紙罐結構的黃柏淵先生,因為大家的同心協力,某種工作團隊的形態極為順利地運作。

 

基於野樂茶想要以陶瓷罐器來作為包裝形式的執念,近似流浪,我在鶯歌反複拜訪商家與製罐廠的時間超過了半年。

 

四月初因為一家工藝社的介紹,我踏進了李宗麟先生經營的製罐廠,第一次跟李宗麟先生見面,他說鶯歌應該已經沒有人在生產這種罐子了,目前老街的杯罐都來自中國大陸,沒有辦法,就是價格,他自己在五六年前就放棄燒罐市場了,此刻若要重新製作需要開模,按照規矩也要兩三千個數量才划算……,大概是沒有希望的感覺,但半年的時間讓我對這種事挺習慣的了,後來我們開始聊紅茶,也在辦公室裡沖泡我剛好攜帶的紅茶樣品,他喝了讚不絕口,聊天過程中我提及「風土誌」的想法與堅持使用鶯歌燒的原因,打擾半小時後我就離開了,回家的路上,突然又接到李宗麟先生的電話,他要我隔天過去看看,他會先準備一些鶯歌燒的樣品,我們一起想想辦法,看用怎麼樣的方式來製作生產。

 

是啊,做野樂茶的罐子是不可能賺多少錢的,但成天想著生意也有點無趣,他有一點玩心,想看「風土誌」是不是真的可以做的出來。

 

既然有了鶯歌燒,就開始思考表現的內容,因為野樂茶想說的是台灣特有的紅茶物種與土地的風土,並未考慮用設計感來處理風格,此刻需要的是手繪美術。

 

陳敏雄先生在高中擔任美術老師,但同時是位專業的美術工作者,他的油畫作品得過國內極多獎項,早在廿年前我就認識他了,但就是朋友,因為野樂茶的關係,我想請他協助美術工作,但為了避免他誤會我想佔他便宜,我一開始便說這是設計委任案,但,似乎他對金錢沒什麼概念,並未被委任的說法打動,沒什麼意願耶,真的,藝術家都是很有個性的,他拒絕的有點直接,但為了顧及朋友的顏面仍舊帶點人情味地解釋,甚至偶爾他都會想要離開目前的教職,專心投入興趣所有的油畫創作,真的對商品設計案一點興趣也沒有,這讓我很煩惱,因為他是我心中的不二人選,即使對於農業陌生,但他的美術天份一定可以在台灣紅茶激盪出不一樣的火花,有可能是因為溝通中說到了「風土誌」的字眼,他答應見面再進一步詳談,最後,終於拍板定案。

 

如果野樂茶真的可以做出美學形式,陶瓷物件是需要保護的,由野樂茶鶯歌燒的圓柱形態發想,我開始試著找紙罐廠幫忙。

 

黃柏淵先生在新莊的紙罐廠負責業務接洽,當我到廠內找他時,初次見面,他按照接單的標準作業流程詢問製作量,不過當他聽到我要的數量時似乎有點沒有反應過來,等會意過來才明白這張單只能賺到忙,我拿出了鶯歌燒的粗坏,上面還糊裱著一張陳敏雄手繪的茶山景緻,他說很漂亮,我又拿出鶯歌燒風土誌的打樣罐,彼此聊了一下「風土誌」與台灣最高等級紅茶的想法,他很有耐心地研究著鶯歌燒,也給我一些關於紙罐結構的建議,大概是放棄了從野樂茶身上賺錢的念頭,他提議一個我能接受的最低製造量,並給我一家印刷廠的電話,他說我去找印刷廠印製紙罐上的裱紙,等印刷完成交由他裱貼,出罐會省不少錢……。

 

很多人在幫忙對嗎。

 

因為「風土誌」,某些超越商品或者生意的想法在大家的心中蘊釀,大家在不知不覺中居然組成了團隊,更奇妙的是,他們的工作原本跟台灣農業無關。

 

就這樣子,我們一起來實現台灣風土誌的夢想,從今年開始,逐年逐年地做下去,以農業為主題,十年,廿年,大地的手繪美術終會成為這座島嶼的驕傲資產。

 

 

 

arrow
arrow

    小農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